胡佛时代的经济、股票、能源与黄金走势分析

赫伯特·胡佛(Herbert Hoover)于1929年至1933年担任美国总统,其任期内美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——大萧条(Great Depression)。本文将分析该时期的经济、股票市场、能源价格以及黄金价格的走势。

一、经济走势

美国的经济走势

1929年10月,美国股市崩盘,标志着大萧条的开始。从1929年至1933年,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(GDP)下降了约29%,失业率在1933年达到25%的峰值。消费价格指数(CPI)下降了25%,批发价格指数则下跌了32%。银行体系也受到严重冲击,约有7,000家银行在1930年至1933年间倒闭,占银行总数的近三分之一。罗斯福总统于1933年上任后,推行新政(New Deal),通过公共工程项目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刺激经济复苏。然而,直到二战爆发,美国经济才完全恢复。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. Louis , Gauging the Economic Impact

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走势

大萧条对欧洲各国的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各不相同。

德国:​作为一个依赖出口和外资的国家,德国在大萧条期间受到严重打击。到1932年,德国工业生产下降到1929年水平的53%,失业率飙升,社会动荡加剧。IMF

英国:​英国同样经历了经济衰退,但程度相对较轻。工业生产在1932年降至1929年水平的83%,失业率上升,但未达到德国的严重程度。Saylor Academy

西班牙:​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,西班牙的农业部门受到严重冲击,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,农民收入减少,导致农村贫困加剧。工业部门也受到影响,工厂关闭,城市失业率上升。政府试图通过货币贬值和公共工程等措施应对,但效果有限。经济危机加剧了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,最终导致1936年西班牙内战的爆发。ElHuffPost

二、股票市场走势

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,对美国、欧洲主要国家以及中国的股票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以下将重点分析这些地区在大萧条期间的股票市场走势。​

美国的股票市场走势

1929年10月,美国股市经历了“黑色星期四”(10月24日)和“黑色星期二”(10月29日),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这两天内急剧下跌,投资者恐慌性抛售股票,市场陷入混乱。从1929年9月的高点到1932年7月,道指累计下跌约89%,市值蒸发殆尽。Investopedia

欧洲主要国家的股票市场走势

美国股市的崩盘迅速波及欧洲,导致欧洲各国股票市场也出现大幅下跌。由于各国经济相互依赖,美国市场的动荡直接影响了欧洲的金融体系。

日本的股票市场

日本在20世纪初期已建立了相对成熟的股票市场。然而,1929年的美国股市崩盘对日本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尽管如此,日本的经济在1930年至1931年间经历了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活动的急剧收缩,部分原因是全球大萧条的影响以及日本在1930年恢复金本位制导致日元升值。Bank of Japan

中国的股票市场

中国的股票市场在20世纪初期开始发展,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20年成立,随后在1929年与其他交易所合并,形成了更为统一的市场。然而,中国的股票市场在大萧条期间规模较小,且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有限,因此未受到美国股市崩盘的直接冲击。但全球经济衰退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下跌,影响了中国的农业收入和整体经济状况,间接对股票市场产生了影响。WikipediaEncyclopedia.com

三、能源价格走势

能源需求的变化

大萧条期间,全球经济活动大幅萎缩,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需求减少,导致能源需求显著下降。以美国为例,1929年美国的最终能源消费总量为23,376拍焦耳,其中大部分来自煤炭。Wiley Online Library

能源应用场景的演变

在大萧条期间,能源的主要应用领域经历了以下变化:The Oil Shock of the 1930s: Another Factor?

交通运输:​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,石油逐渐取代煤炭成为主要的交通燃料。1931年,石油在地面交通中的使用首次超过煤炭,标志着能源使用的重大转变。ScienceDirect

工业生产:​工业活动的减少导致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需求下降。然而,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现和利用,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新的能源选择。

能源价格的走势及决定因素

能源价格在大萧条期间受供需关系、政策和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,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:

石油价格:​由于需求下降和新油田的发现,石油价格在大萧条初期大幅下跌。然而,1931年至1934年间,石油的实际价格上涨了约26%,这可能对本已疲弱的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。Did the +26% Increase in Gas Prices During the 1930s Contribute to the Great Depression?

汽油价格:​汽油价格在大萧条期间经历波动。1930年,汽油价格平均为每加仑20美分。随着需求下降,价格在1931年降至每加仑17美分,但随后由于税收政策等因素,价格在1932年回升至每加仑18美分。TitleMax

煤炭价格:​煤炭价格在大萧条期间相对稳定,但由于通货紧缩,实际价格有所上升。这意味着尽管名义价格未变,购买力却在下降。

四、黄金价格走势

黄金价格的年度变化

在胡佛执政期间,美国仍实行金本位制,黄金价格固定在每盎司20.67美元。这一价格自19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稳定。然而,1931年9月,英国脱离金本位制,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。胡佛政府坚持维持金本位制,认为这是保护民众储蓄免受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影响的关键。mesirow.com

1933年,富兰克林·D·罗斯福(Franklin D. Roosevelt)总统上任后,实施了《紧急银行法案》(Emergency Banking Act),授权政府控制黄金流通。同年,黄金价格被重新评估,平均价格上升至每盎司32.32美元。1934年,《黄金储备法案》(Gold Reserve Act)将黄金价格正式定为每盎司35美元,此价格一直维持到20世纪70年代。Federal Reserve Historyonlygold.com

民众对黄金的态度

在大萧条期间,经济不稳定导致民众对银行体系失去信任,许多人选择囤积黄金作为保值手段。然而,政府为防止黄金外流和囤积,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。例如,1933年,罗斯福总统签署行政命令,禁止私人持有黄金,要求民众将黄金兑换成美元。违反者可能面临罚款或监禁。

各国对黄金的管控

面对经济危机,各国对黄金的管控政策各不相同:

美国:​胡佛政府坚持维持金本位制,认为这是保护民众储蓄的关键。然而,经济持续恶化,导致罗斯福政府上台后采取措施,包括禁止私人持有黄金,并将黄金价格重新评估,以增加货币供应量,试图刺激经济复苏。mesirow.com

英国:​1931年9月,英国脱离金本位制,导致英镑贬值,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。

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:​一些国家选择维持金本位制,试图通过维持固定汇率来稳定经济,但最终在经济压力下被迫放弃金本位制。

对黄金需求最旺盛的国家

在大萧条期间,法国和美国的黄金储备显著增加。据统计,法国的黄金储备从1928年的约19亿美元增加到1932年的约32亿美元。美国的黄金储备也在同期有所增加。这些国家通过积累黄金储备来增强本国货币的信用和稳定性。

从1926年到1932年,法国的黄金储备从全球总量的约7%激增至27%。这一增长主要源于法国在1928年恢复金本位制后,采取了吸引黄金流入的政策。具体而言,法国的黄金储备在1928年为31.9亿法郎,到1932年增至83亿法郎。Did France cause the Great Depression? , Réserves de la Banque de France

对法国经济的影响

尽管法国成功积累了大量黄金,但其经济在大萧条期间并未能幸免。1929年至1932年间,法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约24%,外贸减少了54%,失业率也显著上升。此外,法国的通货紧缩压力加剧,批发价格指数下降了34%。mesirow.com

对全球经济的影响

法国的大规模黄金囤积被认为加剧了全球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。通过将黄金储备“无效化”(即不将其转化为货币供应),法国减少了全球货币供应,导致其他国家面临严重的通货紧缩压力。有研究指出,法国的政策直接导致了1930年至1931年间全球约30%的通货紧缩。CEPR

国际社会的反应

法国的黄金政策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批评。英国等国家指责法国的黄金囤积加剧了全球经济危机。英国经济学家约翰·梅纳德·凯恩斯在1931年的麦克米伦委员会上指出,法国的政策对英国的货币体系造成了压力。

综上所述

胡佛执政期间,全球黄金市场经历了重大变化。各国政府采取不同的黄金政策以应对经济危机,民众对黄金的态度也因政府管控措施而发生变化。

结论

在综合分析胡佛时代至大萧条期间多国的经济、股市、黄金政策与能源走势后,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全面的结论:大萧条之所以迅速演化为一场全球性长期危机,关键不仅在于美国金融系统的崩溃,更在于主要经济体之间缺乏货币政策协调,以及各国采取以邻为壑的黄金与紧缩政策所产生的连锁反应。

在美国,胡佛政府在股市崩盘后仍坚持维持金本位制,试图通过财政保守主义稳住国家信用,然而未能有效应对银行挤兑、消费崩溃和投资萎缩的问题。相反,在罗斯福上任后,通过放弃金本位、调整黄金价格、实施货币宽松和“新政”等措施,为经济回稳创造了基础。这显示出灵活的政策工具和及时的结构性改革,是经济恢复的必要条件。

法国则代表了另一类国家。其在1928年恢复金本位制后大量囤积黄金,致使全球黄金流动性下降、其他国家货币基础被动收缩,客观上加剧了全球通缩。尽管法国自身意图增强金融信用,但其结果不仅未能稳定本国经济,反而使欧洲多国被迫采取更激进的紧缩,进一步放大了萧条效应。

同时,能源消费结构也在此时期发生关键转折:石油开始替代煤炭主导交通系统,价格剧烈波动成为市场风险的放大器。而黄金从硬通货变成“政策武器”,国家间对其态度和管控模式,深刻影响了国际信任机制。

因此,大萧条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:当全球经济危机来临时,国家之间若各自为政、缺乏合作、且迷信金属本位等制度性“稳定锚”,不仅无法达成自保,还可能相互拖累,使危机扩散更广、持续更久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